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快讯  > 正文
热门:知名藏家近年频频释货:你的藏品最后留给谁?
来源:收藏拍卖杂志     时间:2023-03-09 18:27:43

去年,香港的收藏市场风云一变,多位资深收藏家的藏品惊艳拍场,刘銮雄、张宗宪的旧藏几乎每季拍卖都有重器出现于拍场,而香港著名收藏团体“敏求精舍”的会员几乎同时把自己收藏多年的藏品推出市场,例如嘉德香港的2022年秋拍同时推出了三个敏求精舍会员专场,即“大巧若拙——竹月堂藏瓷”“瓷缘——达文堂藏明清御窑瓷器”“轩华六帝——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”器,同时期,保利香港、香港邦瀚斯也分别推出了敏求会员旧藏品拍卖。

为什么一时之间,以往稀见于拍场的著名收藏家的藏品频频出现于拍卖会呢? 难道是这些大名鼎鼎的收藏家因资金紧绌而要变卖藏品?


(相关资料图)

绝对不是!以怀海堂钟棋伟先生为例,他去年捐赠了价值1亿多的中国古陶瓷藏品给香港艺术馆,还另外捐赠了一些藏品给刚开馆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。正在不停捐赠藏品的富豪,左看右看都是个不差钱的主。

钟棋伟先生与冯玮瑜在“轩华六帝——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器“拍卖专场现场

而另一个专场“大巧若拙——竹月堂藏瓷”的竹月堂主人简永桢先生,与我更是相熟,他和我及香港明成馆更在2022年10月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“御案存珍——竹月堂、明成馆、自得堂藏清初三代御案单色釉文房瓷器”展览。简先生和我在这些时日里时常聚在一起,他正雄心勃勃筹备2024年在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单色釉瓷器展,还出资800多万购买了一只元青花梅瓶捐赠给吉美博物馆,哪有资金方面的问题!

冯玮瑜和竹月简永桢、明成馆黄少棠在展览现场

事情的导火索或许是香港的一场网拍。

那是2021年6月11日佳士得香港“古今网上拍卖——中国艺术”网络拍卖,这场网拍拍出了佳士得香港有史以来网拍的最高成交额。

由于是网拍,拍卖行对拍品没怎么认真地断代,大部分都是随意定为民国之类,有的拍品干脆不写年代了,有的还是几件拍品合成一个低价标的就上拍,其实是清三代的名品。估价大多不超过10万,真系咁大只蛤乸随街跳?(意思是:天上真的会掉下那么大的馅饼?)

没想到拍卖时波澜叠起,多件拍品拍出的成交价不低于大拍的价格,数百万的成交价不停涌现,令人吃惊不已。即使如此,仍然让很多行家大叫“捡了大漏”,而且是一个接一个的“大漏”。

“古今网上拍卖——中国艺术”网络拍卖

后来市场才传出,这场网拍的部分拍品是香港某富豪旧藏的一部分,是其某一支后人拿出来的。

都是香港有头有面的富豪,大家对彼此之间的收藏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,如此身份地位,其藏品竟然以网拍的形式出现,让其他人捡了大漏,这让那些知根底的藏家无不摇头叹息:崽卖爷田心不疼。

“古今网上拍卖——中国艺术”网络拍卖

“藏品的最终归宿”一直是收藏家们不可避免的话题。毕竟藏品都是自己毕其一生的心血,价值也不少,这其中含有藏家收藏的艰辛、研究的喜悦,还有藏友间来往的情谊等。藏家到了晚年,如何处理藏品归宿便不得不考虑“家人的意见”,但往往很多后人对藏品并不懂或者并不感兴趣,藏品最后落得个被变卖的下场。

如果藏品的最终归宿能落到真正的藏家手里,当然是最好的,那样才能挖掘和发挥藏品的真正价值,更是藏品生命的延续。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藏品都有这样的幸运。

不到半年,那场网拍出来的拍品又再次出现在国内拍场,价格一翻了一倍多,一件东西就被人半年赚去几百万,可想而知,那一场网拍,当初被低估贱卖了多少!这活生生的事例极大地震撼了香港那批老藏家:与其留给不喜欢、不懂行、不知价的后代贱卖,不如趁自己在生时处理掉,把钱留给后代,好过把藏品留给后代。

既然后代不喜欢,就不必强留给后代了,自己抓紧处理吧。

换一个角度看,现在香港那批老藏家,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收藏的,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了,年纪渐渐老迈,也到了交班换捧的时候,所以从这两年开始,香港老藏家旧藏的释出浪潮一波接一波,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有机会接棒名家旧藏。一个时代的落幕,也是一个新机遇的开始。

编辑|余一

校对 | 嘉琪

图片|作者提供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【版权声明】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《收藏·拍卖》独家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。

官方视频号

带你现场看展

·

·

标签:

相关新闻
精彩推荐